《愛蓮說》是宋代著名理學(xué)家周敦頤先生在文學(xué)史上最為人稱道的作品,其文旨在詠物言志,但難得意境悠然,使人讀之如清風(fēng)拂面。在我日日行走數(shù)次的樓道間,《愛蓮說》靜靜地鋪開在一副印有各式形態(tài)蓮花的水墨畫中,先人智慧歷經(jīng)千年仿佛仍在感召世人,使人不忘本初、悟得真知。
最難得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無論謀何職、居何位,總要與形色人事交往,往往近墨者同黑,多與熙熙攘攘只求私利之人相交者,鮮為志向高遠(yuǎn)、胸懷博大之人。于我等手握裁判權(quán)之人而言,擁有此番堅定不移的本性尤為重要:要猶如正義女神,雖目不能視,但智慧通達(dá)、剛正不阿;要猶如獬豸神獸,觸不平者去,行事辦案問心無愧。古代中國的行政官在斷案時頭懸“正大光明”匾,用此四字箴言提醒為權(quán)著,而今時懸于法官頭頂?shù)膰障笳鲊遥馕吨ü俨门袝r不是以其自己名義辦案,而是行使著國家賦予的審判權(quán),法官的廉潔與否直接影響著社會公正的底線能否被守牢。
最期盼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是修為的更高層境界,自律自持,墨者盡去。人怎樣才能度過如保爾·柯察金所說過的一生呢,可以做到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至少要力求做到,不戚戚于富貴,不汲汲于貧賤,不為五斗米折腰。作為法官,更要潔身自好,即使不能“香遠(yuǎn)益清”,也要力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因個人喜好而有失偏頗,不因一時貪圖小利而恣意妄斷,不因受利誘而背叛國法。
樓道間的《愛蓮說》日后仍將長久地待在于我們由辦公室去往審判席的必經(jīng)路上,提醒著我們要出淤泥而不染,要做一名君子,要愛“廉”。要知道,圣人孔子曾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