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老外苦學漢語十年,參加考試 ,試題如下:請解釋下文中每個“意思”的意思。阿呆給領(lǐng)導送禮,兩人的對話頗有意思。領(lǐng)導說:“你這是什么意思?”阿呆說:“沒什么意思,意思意思。”領(lǐng)導說:“你這就不夠意思。”阿呆說:“小意思,小意思。”領(lǐng)導說:“你這人真有意思。”阿呆說:“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結(jié)果,參加考試的老外淚流滿面,交了白卷。
不難看出,中國漢語博大精深,其和諧之妙、意境之雅、機智之巧、搞笑之怪,無不展現(xiàn)獨特的藝術(shù)。說到藝術(shù),當治國與藝術(shù)結(jié)合,就有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哲理;當外交與藝術(shù)結(jié)合,就有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境界;當軍事與藝術(shù)結(jié)合,就有了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的謀略。
可以說,藝術(shù)無處不在,紀檢工作更不能缺少藝術(shù)。但這恰恰又是當前的短板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們往往注重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修養(yǎng),卻忽略了工作中的睿智與技巧,導致事與愿違,既不能提高辦案的效率,又達不到治病救人的效果。那么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反思呢?
還清晰的記得因為不懂運籌帷幄的控制力、沒有會當凌絕頂?shù)念I(lǐng)導力,讓工作的漏洞被下屬當眾指出;因為不擅長以柔克剛的溫情、缺少海納百川的涵養(yǎng),與談話對象一度陷入僵局;因為缺乏仁愛厚重的人格魅力、欠缺宅心仁厚的為民情懷,被群眾冷冰冰的晾在一旁;因為很少投入人與人之間最割舍不下的真情真心,使某一信訪件久拖不決。
有人說,藝術(shù)與工作是兩碼事,藝術(shù)就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可如果換個角度,細心捕捉,那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乏味的工作已然能釋放燦爛的藝術(shù)火花。什么叫曲徑通幽?什么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紀檢工作不光是硬碰硬,還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在查處某村書記截留私分群眾物資的案件時,群眾眼中滿是對我這個小姑娘的懷疑與不屑,涉案的村書記用三個字“不知道”敷衍了事。在已經(jīng)掌握大量鐵證的情況下,得知該書記重病住院的消息,我到醫(yī)院看望了他。他很是詫異,甚至有些激動。我放下了手中的水果,跟他拉起了家常:“老書記,你好好養(yǎng)病,有什么困難隨時跟我說。你在村里干了二十年,取得的成績組織是肯定的,但功過不能相抵啊,你心里得有本明白賬。”故作鎮(zhèn)定的他,此時心里防線轟然崩塌。在我半只腳踏出病房時,他哽咽著叫住了我:朱書記,您等一下,我有話要對您說......在宣布對他的處分時,他檢討說:黨紀處分讓我得以解脫,我以前不是一個好干部,但我以后一定做個好村民。
紀檢工作中,面對強大的宗族勢力、錯綜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說不害怕,是不可能的;遇上對紀檢工作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說不在乎,是不真實的。當違紀人員“零口供”對抗審查,說不著急,是不存在的。但是,既然打上“女紀委書記”這個標簽,就不僅要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勇氣和決心,更要有“春風化雨潤物”的方法與藝術(shù)。
一個信訪件重復(fù)調(diào)查四次,反映問題30多條,時間跨度20年之久,涉及部門八個,涉及人員50多人。舉報人死纏爛打、喋喋不休,我積極聆聽、詳細記錄;山村野夫氣勢洶洶、威言相向,我淡定自若、不卑不亢;反映問題紛繁復(fù)雜、毫無頭緒,我細致甄別、逐條梳理;走訪調(diào)查不計其數(shù)、困難重重我不辭辛苦、夜以繼日。最終,證據(jù)材料扎實全面,纏訪鬧訪得以平息。其實,多聽聽訴求、多動動腦子、多化解疏通、多查找根源,也許很多疑難雜癥也就迎刃而解。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當工作與生活難以兼顧時,我用甜言蜜語換來了愛人對我的鼎力支持;用真誠感恩換來了公婆對孩子的無微不至。爸爸、媽媽、老公,正是你們默默的付出,我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你們辛苦了!
小小的“藝術(shù)”讓我收獲了家人的寵愛、同事的肯定、群眾的信任、黨員的敬畏。相信五年來,我省紀檢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背后,離不開每一位紀檢工作者的工作藝術(shù)。今后,我將進一步把藝術(shù)與工作交融相會,在工作中彰顯藝術(shù),在藝術(shù)中收獲精彩! (永定區(qū)天門山鎮(zhèn)紀委 朱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