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誠信不守,何以為公?

來源:張家界廉政網(wǎng) 作者:周俏麗 編輯:張交通 2018-11-12 17:12:29
 

  近日,重慶市監(jiān)察委員會調(diào)查終結(jié)“白條書記”冉宇航案,并移送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此前據(jù)媒體報道,冉宇航自2016年擔任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大同鎮(zhèn)鎮(zhèn)長時起,該鎮(zhèn)政府多次到鎮(zhèn)上一家酒樓搞公務接待,并打下2斤多重的白條,共計欠款14萬余元。(11月9日 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古往今來,借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契約規(guī)則。對公職人員而言,身份也意味著責任,個人誠信問題不僅事關(guān)“小我”,更牽系著群眾口碑和隊伍形象。從“白條書記”案來看,干部隊伍中還存在一些害群之馬,不僅沒有誠信自覺,甚至仗著權(quán)力耍賴。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立信猶如針挑土,千百次守信,方能換來信任;失信卻如浪淘沙,而一次失守,難挽失信狂瀾。領導干部們的一言一行老百姓都會看在眼里,答應過他們的事情如果沒有兌現(xiàn),那么在百姓心里干部們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說一套,做一套,當面一套,背地一套,必然會影響工作,會讓老百姓失去信心。

  何為誠信?誠,即真誠、誠實;信,即守承諾、講信用。誠信,通俗地講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中國人歷來“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至誠就是“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絲毫偽也”。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誠信歷來是被大力倡導的傳統(tǒng)美德。以誠相待,以誠取信,既是形成完美人格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為政修德的根基所在。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將是否誠信,上升到國與家、成與敗、得與失的高度,可見誠信是多么的重要。

  但近年來,不誠信事件時有發(fā)生:干部人事檔案造假現(xiàn)象屢被通報,“帶病提拔”“年齡美容”“學歷造假”等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有的領導干部對上吹吹拍拍、曲意奉承,說假話、匯假報、編假數(shù)字、造假政績信手拈來,臉都不紅;有的對下喜歡表空態(tài),搞忽悠,到處許愿而不兌現(xiàn),群眾找上門來一躲二推三訓斥;有的對同事八面玲瓏,見面拍肩膀,只說三分話,背后嘀嘀咕咕,搞小動作,拉小圈子。種種不誠信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就是對群眾的不負責任,就是干部作風不誠信、透支政府公信力的具體表現(xiàn)。

  毀信容易立信難。實踐證明,有不誠信的領導,才有不誠信的單位;有不誠信的單位,才有不誠信的市場;而無序的市場絕不可能有持久的繁榮。誠實守信,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一張政治名片,一項必須擁有的政治資本。領導干部講誠信,已經(jīng)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必須通過的“政治關(guān)口”。在社會起表率作用的各級領導干部,如果不能帶頭弘揚誠實守信的美德,本身就是對精神文明的一大損害,是對社會風尚的一大污染,也是對人民群眾的一大誤導。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許諾了,就要履行諾言,要說到做到:從精準扶貧到全面小康的有序推進,就是黨在一步一步地履行諾言。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講誠信的最好表現(xiàn)。黨是重許諾、講誠信的黨,那么黨員干部更應該講誠信、講道德,否則如“白條書記”冉宇航一般,就是對黨不忠、于民無信,敗壞黨和政府的形象,最終傷害的是黨和人民的魚水之情,破壞的是干群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

  沒有誠信的人間,是蒼涼而荒蕪的世界。如果我們每個黨員干部都守護好心靈的誠信明燈,堅守底線,在弘揚誠實守信上做出表率、付諸行動,以一言一行帶動誠信“行萬里”,那么前行的路上必會一馬平川、光芒萬丈。(作者:桑植縣河口鄉(xiāng)人民政府 周俏麗)

? 閱讀上一篇

? 閱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