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紀檢人情懷】紀檢干部的脊梁與魂

來源:張家界廉政網 作者:代小林 編輯:張交通 2019-01-04 09:52:13
 

  有一首歌這樣唱到:“山有脊梁不塌方,虎有脊梁敢稱王,人有脊梁腰桿硬,頂天立地響當當。”脊梁之于人體是“承重梁”,少不得、假不得、軟不得,精神脊梁之于人生,也正如脊梁之于人體。而學思踐行十九大則正是為精神脊梁“補鈣”,為鑄就紀檢精魂提神。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中堅力量,而紀檢干部身處反腐敗的第一線,所面臨的誘惑和考驗比一般黨員干部更大,因此,我們更要挺直精神脊梁,將忠誠、干凈、擔當六字銘記于心,從嚴立標定位,才能成為有思想、有內涵、有底氣、有魄力的反腐鐵軍。

  十九大的勝利召開,舉國歡騰,舉世矚目,這是中華民族的又一座偉大豐碑。也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而今中國的發(fā)展翻開新的一頁,中華大地滄桑巨變,中國像一條巨龍屹立在世界東方,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湯湯,征程萬里,還需不忘初心,將忠誠、干凈、擔當融入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挺起精神脊梁,鑄就紀檢精魂。

  用忠貞的信念塑造精神脊梁。自古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恕之道是中華民族永不褪色的美德。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誠之心,浩氣長存;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決心,可歌可泣。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先烈們?yōu)榍蟮妹褡濯毩?,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慷慨赴死,寫下“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報”的壯烈詩篇。新中國成立后,從戰(zhàn)場上的黃繼光、邱少云,到新時期的好干部孔繁森、焦裕祿,成千上萬的英雄模范,哪一個不是無限忠誠?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紀檢干部,“沉重的脊梁骨”假不得,精神脊梁用忠誠來塑,鑄就忠誠之魂。

  崇高的情懷是精神脊梁的“骨髓”。人在紅塵,風軟花香。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堅定的基本前提。記得有這么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他將玉石獻給齊國的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人對子罕說:“我曾把這塊玉石拿給做玉器的工匠看過,說這是一塊難得的寶石,所以才敢拿來送給您,可您為什么不接受呢?”子罕說:“我為人處世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石為寶,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么我們兩個都失去了寶,我不收,這樣我們兩個人就都有各自的寶石啊!”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廉潔奉公的精神始終在歷史的變遷中熠熠生輝。作為一名紀檢干部,更應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把穩(wěn)思想之舵,堅定“四個自信”,一身正氣,嚴守紀律,一塵不染,清白從政,脊梁沒有骨髓,無異于一根空殼脆骨,一碰即碎。因此,崇高的情懷少不得,為精神脊梁注入“骨髓”,鑄就干凈之魂。

  頑強的斗志使精神脊梁更“硬”。只有精神脊梁過硬,才能擔負起更重的責任。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中,“擔當”這個詞語經常出現,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推崇并身體力行的一種領導行為。他反復強調“該承擔的責任必須承擔”、“要有擔當意識,遇事不推諉、不退避、不說謊,向組織說真話道實情,勇于承擔責任”、“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擔當,敢于堅持原則”,更是強調“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是檢驗每一個領導干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擔當,從來不是掛在嘴邊的表態(tài),而是腳踏實地的踐行,需要用行動來注腳和詮釋。敢不敢擔當,能不能擔當,會不會擔當,這是考驗我們紀檢干部的基本標準和要求。敢不敢擔當,要求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在面對腐敗和問題時敢于亮劍;能不能擔當,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與理論素養(yǎng),增強應對和處理解決復雜問題的本領;會不會擔當,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執(zhí)紀導向,用最堅決的態(tài)度,最果斷的措施遏制腐敗。紀檢干部身處反腐倡廉斗爭的第一線,肩負著黨和人民在懲治腐敗、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重托。因此,頑強的斗志軟不得,精神脊梁過硬,才能鑄就出敢于擔當之魂。

  所謂:不聞大論,則志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十九大精神,才能自覺緊跟、緊趕、緊抓、緊干,忠誠履行職責使命。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強,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手中,讓我們大聲宣言:勿忘昨天的苦難與輝煌,無愧今天的責任與使命,堅定理想,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只有我們的精神脊梁挺直,才能真正鑄就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之魂!

? 閱讀上一篇

? 閱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