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小時候盼過年,因為有新衣服穿,有壓祟錢可以拿,有在外務(wù)工叔叔的孩子可以回來,盼得那是一個望眼欲穿啊,記憶中的這些年味,還依稀地刻在腦海深處。
盼那身大紅棉襖。還記得在那除夕之夜,小心翼翼把放在枕頭下面的新衣服拿出來,美美的穿在身上,開開心心地跑到爸媽身邊問好不好看,盡管它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面料。但現(xiàn)在,對于穿大紅棉襖的這種儀式感已經(jīng)丟失很久很久。
盼殺年豬,吃殺豬飯。每年臘月二十七左右,期盼已久的殺年豬日子終于來了,街坊鄰居、親朋好友這時會齊聚一堂,吃一頓熱熱鬧鬧的殺豬飯,算是對一年辛苦的犒勞;而媽媽就是那“米其林大廚”,任何食材經(jīng)過她的手,都會變成人間美味,臘肉、香腸、臘腌菜,這些饞得讓我兩眼放光,口水直流,最調(diào)皮的是我還可以仗著自己是“幺兒”,時不時偷吃“年貨”,大家心照不宣,嘴上卻舍不得說我,那時的滿足讓我回味至今。但現(xiàn)在,對殺豬飯的垂涎感已離我很遠很遠。
盼“壓祟錢”。大年三十晚上,熬到十二點,看完春晚后,一掃疲憊勁去找爸爸媽媽要壓祟錢,這時我總是跟爸媽撒嬌,“這么少呀!不多給點我就哭,讓祟把你們的寶貝兒子抓走。”昔日嚴厲父親總會在這天讓我耍下賴,但現(xiàn)在,壓祟錢的盼望感已離我很遠很遠。
都說小年是春節(jié)的序曲,父輩們以臘月二十三為界線,小年一過,就意味著正式過年了,從這天起,不準吵架、不準生氣,要保持心情愉悅,預(yù)示來年一帆風順,這在我童年記憶中留下了無比美好的印象。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對“年味兒”的詮釋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一些不良風氣已讓春節(jié)不堪重負,內(nèi)心開始“怕過年”,甚至常常感到很無奈、很煩悶。
煩各式采買、鋪張浪費。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與大吃大喝有關(guān),買買買成為當下最時髦的采購語,小吃、零食、大魚大肉、新衣服都必買,考驗國民的購買力在年前得到充分展示,過年還必須有魚,意示“年年有余”。在一系列瘋狂采購后,開始準備大年三十的年夜飯,那可以用“滿漢全席”來形容也不為過,全家人仰馬翻忙活了一天,終于可以美美地吃上團圓飯,其實最后吃掉的少浪費的多,反正是過年,剩余飯菜倒掉也心安理得。
煩相互宴請,迎來送往。過年還考驗財力,以節(jié)氣為名義的“微信搶紅包大戰(zhàn)”近年來愈演愈烈,從大年初二開始,各種門道的“春客”宴請應(yīng)接不暇,空著手去終歸不妥,于是買了禮品,這本無可厚非,可讓人詫異的是,席間,不斷有客人在送主人家的小孩或老人紅包,自己覺得過意不去,只得跟風、隨大流,一場飯局下來,讓人很郁悶,感覺像赴了一場場“鴻門宴”,且不說春節(jié)過后“錢包徹底變成了錢夾”,就這無止境的相互宴請,迎來送往,能讓好好的春節(jié)變了味兒,實在讓人頭疼!
從小時候“盼過年”到現(xiàn)在“怕過年”,真心希望“年味兒”少一些物質(zhì)銅臭的味道,少一些攀比的勁頭,少一些相互請吃的飯局,多一些萬家團圓、普天同慶的單純熱鬧,多一些拉拉家常、積極向上的健康氛圍,回歸傳統(tǒng)佳節(jié)正本清源、溫暖團聚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