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引領我們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深刻揭示了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沉重歷史教訓,喚醒我們的歷史文化意識。當我初讀《文化苦旅》的時候,我確信自己找到了能與歷史文化碰撞的契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在歷史和文化中行走是多么榮耀奢侈的行為,我們就是靠著前人無比燦爛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才能有此殊榮。如果否定了這一點,那么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步履維艱,著實會有如履薄冰的惶恐。
當我平心靜氣地讀《文化苦旅》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歷史和文化是多么可愛和真實,歷史不會因時間而模糊,文化不會因記憶而淡忘。而面對這樣的歷史,面對這樣的文化,迫切需要我能夠主動積極地去發(fā)現(xiàn)、去接近、去感知、去創(chuàng)造,需要我有足夠的勇氣作為支撐。
我終于知道渴望行走于歷史文化的力量,既是今人對歷史的回眸,更是現(xiàn)代對文化的秋波,追求的是一種真實的坦蕩、真切的情懷。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廢墟》中所言:“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廢墟,輝映著現(xiàn)代人的自信。”
我是如此鐘情歷史文化的神奇魅力,竟然能觸類旁通影響滲透到我所從事的工作中。這些年來,我挖掘到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深刻豐富、具有反腐倡廉特質(zhì)內(nèi)涵的教育素材,諸如歷史實踐、文化人物、家風家訓、道德警示等,靈活運用到警示教育宣傳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東西放到歷史的進程中回放,又立足當前,這樣才能更有說服力。(慈利縣廣播電視臺 雷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