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提升脫貧攻堅精準度不防多些“感同身受”

來源:張家界廉政網(wǎng) 作者:趙婷 編輯:謝航 2020-06-11 17:52:05
 

近日以來,三湘風紀官網(wǎng)刊發(fā)多篇入村督查手記,多為紀檢監(jiān)察干部深入到村組之間,在田間地頭開展工作的所思所悟,引發(fā)社會關(guān)注。

此次各級紀檢監(jiān)察部門利劍出銷,聚焦扶貧領(lǐng)域腐敗和作風問題,走村入戶來到群眾身邊與之同吃同住,就是為了實地查看群眾的實際情況,當面傾聽群眾的真實訴求,親身體驗“兩不愁三保障”等扶貧政策的落實效果,在“感同身受”中來檢驗相關(guān)部門和個人的扶貧成效,以此來不斷提升護航脫貧攻堅的力度,確保脫貧攻堅的精準度。

的確,扶貧要精準,首要便是對貧困群眾的所需所求把握得精準,坐下來,住進屋,才有更多時間把實際情況搞透,如果打個電話就算“走訪”,填個表格就是“摸底”,那最終的脫貧肯定和“精準”二字沾不上邊。“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貧困戶一句“水電不通”聽來無所謂,深入他家中,也許才知道其為生活帶來的不便難以想象;貧困戶放在明面上的脫貧收入也許很“漂亮”,實際去看一看才可能會發(fā)現(xiàn)在紙面上看起來五花八門的收入,實質(zhì)上為了教育和醫(yī)療早已入不敷出……當下個別地區(qū)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群眾的滿意度不高,其背后往往就是扶貧干部缺少對貧困群眾日常生活的感同身受,以致幫扶效果差強人意。

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對貧困有著切身體會,其原因也是他年輕時的經(jīng)歷給予了他與貧困群眾感同身受的機會。他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到,在他還不到16歲的時候就從北京來到陜北的一個小村莊當農(nóng)民,一干就是7年。每天和村民們一道辛苦勞作,目的就是要讓生活能夠變好,可在當時比登天還難。正是當時的感同身受讓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農(nóng)村的貧困狀況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每到一地考察,他都要親眼看一看身處貧困地區(qū)、生活貧困的群眾情況到底怎么樣了,脫貧攻堅政策是不是精準落地了,鄉(xiāng)親們擺脫貧困還有什么難處和要求。

不論采取何種方式,一定要真正來到群眾身邊,實際體驗到貧困群眾的日常生活、真正關(guān)注到他們的實際需求。在這其中,作為領(lǐng)導干部的“關(guān)鍵少數(shù)”務(wù)必要發(fā)揮關(guān)鍵作用,率先垂范,各級各部門的扶貧干部才能有對照、有學習。要敢啃“硬骨頭”,堅決摒棄畏難情緒,多去產(chǎn)業(yè)貧瘠的地方看一看,多去山路遙遠的地方走一走,多去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家里坐一坐,多與缺乏脫貧后勁的群眾聊一聊,這既是對貧困群眾進行全面“掃描”,也是對幫扶措施是否有效的重點“檢測”。要結(jié)下“窮親戚”,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是一句口號,也不能以簡單的“留痕”了事,“打個蘸水”、“走個過場”都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坐一坐老百姓家里的板凳、吃一吃老百姓吃的飯、喝一喝老百姓喝的水,才能讓干部真實認識到“貧”的感受。同時,對于“四不摘”責任落實不到位的行為,紀檢監(jiān)察部門要緊盯問題,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

扶貧干部的一言一行,貧困群眾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們對貧困群眾的境遇多一分“感同身受”,多一分理解支持,群眾心中就多一分溫暖,多一分脫貧的干勁,只盼類似“同吃同住”的做法能更多一些。

? 閱讀上一篇

? 閱讀下一篇